從去年至今,花蓮市多了許多由老房子改造的空間,一走進去,就讓人不想離開。
「時光一九三九」是「時光二手書店」主人吳秀寧開設的第二家店,她說,「『時光』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時光一九三九』是圓夢,圓一個老空間的夢!」吳秀寧小時候住在日式老房集中的美崙,但偏偏家裡不是日式宅邸。於是她格外嚮往,「黑瓦上面會長青苔,我覺得好美!」
為了「時光一九三九」,吳秀寧花了超乎想像的預算整修,她笑說,「但是都看不出來。」這些錢不是花在花稍的裝潢上,吳秀寧盡力回復老屋原貌,大部分的預算都花在不能省卻又看不見的基礎工程上。
我光著腳丫,坐在這幢老房子邊間的木窗前,晨光照得滿室詩情畫意。窗外庭院的那堵牆上,兩隻慵懶坐臥的貓兒,相互磨蹭著,靜謐的氣氛,真讓人以為自己回到了西元一九三九。
這也是花蓮市老房子令人著迷的地方,這些老宅浸漬在這座城市不疾不徐的氣氛中,讓人很容易就感受到自在與放鬆,「花蓮和山、海都很接近,整個環境是有療癒的,讓人很容易貼近自己。」花蓮風土雜誌《O'rip》的共同創辦人蘇素敏說。
在花蓮市,轉進巷弄,常常就會跟帶有黑瓦、庭院的日式老宅相遇。日治時期,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實行移民政策,在花東一帶建造了吉野、豐田等移民村。花蓮市的街廓風貌大抵是在日治時代確立的,東洋風味建築群如「文創園區」、「鐵道文化園區」或是「將軍府」等,在今天都依舊保留著。
全台都有老房子,但面積不大的花蓮市,可以騎鐵馬,以最輕鬆的方式欣賞不同時期的建築,日據時代典型的黑瓦木構平房,有著扶疏庭院、老木窗及雨淋板。一九七○年代經濟起飛後所蓋的水泥透天樓房,洗石子、鐵花窗令人著迷。
「除了市中心因改建拆除大量的老屋,許多低矮、迷人的日本老房仍分散在街巷內,像是節約街、大同街、三民街、復興街上還能遇見不少完好保留的屋舍,時光在這些老街區中緩緩流動著……。」插畫作家張瓊文在她的《花蓮好日子》插畫書中這麼寫著。
這次,「alive優生活」要去拜訪這些新生的老空間,有民宿、咖啡館、生活雜貨鋪,或是文創園區,賞建築之美,也閱讀主人修復老房子的故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