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叫《中國合夥人》。這部電影是陳可辛在2013年所拍,談的是三個年輕人從大學相遇、深交、離開學校、後來成長創業的故事。
這部片子最讓我覺得耐人尋味的部分,大概是主角在其中反覆提到:「是我們改變了世界?或是世界改變了我?」
為何會有這麼一句話呢?因為在學生時代的他們,每一個都曾意氣風發地想要改造世界。三個朋友一起認真的讀英文,因為相信自己之後放洋去了美國、留了學,就必然能闖出一番大事業!結果事與願違,兩個簽證被拒;而唯一那個順利拿到簽證去美國的人,畢業後卻只找到在實驗室照顧小白鼠與餐廳洗碗的工作。
兩個簽證被拒而留在中國內地的,為了生活,合夥的弄了個克難的補習班。跑去廢棄工廠搭了違建,找來破爛的桌椅與講台就開始上課。後續又因為得要想法子維持補習班、得想辦法吸引學生,所以想出一堆創意的商品以及新的教學方法。一開始只是為了糊口飯吃,數年之後卻糊裡糊塗的變成一個大事業,最後還在劇中成為所謂的「留學教父」並獲得無比的影響力。
雖然這只是電影情節,但其中還是有些我覺得可以藉此一談的東西。
這麼幾年來我們寫很多跟「局」有關的文章。
雖然從各類角度寫過,但不免還是有一些人覺得不太理解。所以這次又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再來談一次。所謂「局」,其實一個重點就是盡量想辦法「順勢而為」。雖然逆勢造勢也是一條路,但這條路通常阻力大,除非報酬豐厚才值得思考。在此之前,盡量了解局的走勢往哪裡走、哪裡是壓力最小的路,想辦法趕上那個浪頭,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大部分人常常根本不試圖理解大勢為何,只是悶著頭、照著自以為是的方法在努力著。悶著頭想著自我充實、悶著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其實是很不對的。
比方說,我碰過很多網友提到自己「將來」想創業。我雖然不覺得人人都適合創業,可是如果有這樣的理想,我覺得就應該「盡早」試試看。越年輕試,越可以承擔失敗。越年輕試,家累越少,失敗的影響也最低。所以每次我都會鼓勵他們趕快試試看。試下去最多就是發現自己不適合,那也還可以去找個工作。損失的不過就是一兩年的時間、以及一小筆金錢上的投資。
但很多人的回應是想先躲著準備。我聽過最多的,是想一面做現在的工作,一面閒暇時讀書或上課來準備。尤其聽過很多人想去考公職的理由,是因為覺得可以有份穩定的收入,然後可以趁機準備將來好去創業或幹嘛。
但對於這概念,我其實是不太認同的。
因為人如果要在某個領域做出點什麼,其實得去靠近市場的地方、並且真的參與以及投入。如果只是躲在某個地方讀書與準備,其實怎麼準備都是不夠的。實作與理論必須是一個原因,此外,不真的靠近目標(與市場)、你常常不知道「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你容易錯估那個局的趨勢。
我並不是說準備不重要。可是不能一直埋首準備,而是稍微具備該有的能力後,就該靠近那個目標來了解一下。因為很可能目標跟你想的不同,你以為的能力其實根本不重要;而那些你沒想過的,才是讓你立足的關鍵。(不要花了很多時間,最後發現:原本想像重要的其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你則從來沒學過。)
以電影來說,原本三個年輕人覺得只要自己英文強,出國讀了書就能一帆風順。但真的開始面對人生後,才發現英文的強弱還是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亞洲人土法煉鋼的英文再強,又能強到什麼程度?又如何能靠英文不錯而出頭呢?你只是一堆沙中的一粒。以至於功課最好的那個,卻在美國鬱鬱不得志。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