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ableatny@flickr, CC BY 2.0
近日,一位朋友轉貼了一篇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劈頭就問我,「真的假的啊?」
讀了該篇文章,通篇內容大致為德國禁止學前專業教育,透過國家介入,不希望太早開發小朋友的腦力,要讓孩子擁有創造力。這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段為該作者轉貼網友的文章,後半段為作者將有疑慮的部分提出,並尋求合理的解釋與答覆。閱畢後,朋友心急如焚,好像隔天孩子就要出生一樣,急忙問我,「到底要不要從小多多刺激小朋友的大腦啊?」
在回答朋友的問題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大腦。
大腦發展
大腦有由神經元(neurons)組成的灰質(gray matter),主導思考與計算,也有由髓鞘(myeline sheath)包附神經軸突(axon)組成的白質(white matter),扮演著分享神經元訊號的工作。如果把大腦想成一個跨城市的公司企業,灰質就是此企業的執行長。假設,台北的總公司下令分公司派各地業務回來報告年度計畫,這時就要麻煩大腦的秘書──白質幫忙訂票。白質的神經軸突就是連結兩地的公路,神經軸突越複雜,就代表連結的公路越多,而髓鞘則決定交通的速度。
如果分公司位於台東,秘書能選擇的路線(神經軸突)就只有國道五號加蘇花公路和省道,而選擇的方式隨著效率(髓鞘)分成三種方式:搭船、客運、開車、火車與搭飛機;但如果分公司位於高雄,秘書的路線選擇有國道一號、三號、省道,且多了高鐵這個選項(但其他方式還是比台東到台北方便多了!)。聰明的秘書還有另一項更棒的建議,如果髓鞘(傳遞速度)發育夠完善、功能夠健全的話,只要把簡報附夾到電子信箱,位於台北的總公司就能在下一秒鐘收到年度計畫表了!由上例可知,灰質是掌管認知(cognition)和處理(processing)等高功能的工作,白質負責選擇大腦如何學習(how to learn)與發揮其功能( function)。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腦內大概有一千億個腦神經元,而神經元會長出長長的手(樹狀突;dendrite)去接收神經突觸送來的訊息。如同新興企業的老闆,一開始要拓展市場,也不清楚公司定位,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雇了非常多的業務員,由業務員(突觸;synapse)上呈公司年度報表,而總公司派會計人員(樹狀突)接收報表。一年一年過去,高雄的業績達標了,台東卻一直做不起來,所以老闆一聲令下,開除一些台東的業務。這就是大腦在五~十歲時開始做的事情,又稱「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老闆現在記取經驗、瞭解自己長處了,就開始努力耕耘高雄這塊的業績,加速更多的功能發展,而漸漸放棄台東這塊,這就是「用進廢退」(use and disuse)。
幼兒教育
現在回到幼兒教育,腦內的連結在出生至三歲期間,呈快速又爆炸式的發展,這時候小朋友的學習能力非常快,如果不好好運用「關鍵發展期」,可能會造成一輩子的遺憾。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