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im Dorr@flickr, CC BY 2.0
本文獲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對於各國政府而言,國內的創業環境是否健康十分重要,攸關包括稅收等許多面向;而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政府理應幫助新創企業發展茁壯。
在創投基礎建設發展完整的國家中,天使投資人或是私人創投基金就足以讓新創企業成長,但在新興市場中,政府的角色就非常關鍵;東歐各國政府如何與企業家合作?為了成為企業投資目的地,又下了哪些功夫?
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創業氛圍比較
1.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為全球知名的「新創國度」,孕育許多知名科技公司諸如 Skype、TransferWise、及GrabCad,愛沙尼亞似乎採用頗複雜的方法經營其創業結構,培養出適合新創企業成長的肥沃土壤。
目前愛沙尼亞的政府基金只有Arengufond一種,最近從直接投資轉變成「基金中的基金 (fund of funds)」,將與私人創投基金合作,而愛沙尼亞政府於去年 12 月承諾將投入 8 千 2 百萬美元於Arengufond。
除此之外,愛沙尼亞的官僚效率高又簡便,當地人申請註冊一家公司只要幾分鐘,外籍人士則只需短短幾天;另外,其優良賦稅系統也是吸引新創企業的因素。
2.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設有拉脫維亞投資發展局(The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Agency of Latvia,簡稱LIAA ),其設立目的為支持小型企業與確保富有潛力的計畫能成長茁壯。整體而言,拉脫維亞政府力挺小型企業,並不獨厚任一產業領域。
拉脫維亞政府也提供不少資助,新創企業的支出中,有關保護智慧財產、市場行銷、研發活動等花費,有高達一半都是政府所資助。
另外,還有補貼貸款、貸款擔保,以及創投基金等,也大多有政府聯合資助,波羅地海國之中,就屬拉脫維亞提供最大量直接資助,其餘國家則偏好間接協助新創企業。
3.立陶宛
立陶宛雖然沒有太多直接資助,但有歐洲中型與微型企業聯合資源 (Joint European Resources for Micro to medium Enterprises,簡稱 JEREMIE),除此之外,還有Baltic Innovation Fund,兩者各控有約 1 億 3700 萬美元的資金。
在立陶宛創業的申請過程也很簡便,最近該國開始向遊戲開發領域的新創企業招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