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一個孩子,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本刊獨家搶先披露她十月初新書,一窺其心路歷程。
馬拉拉(中)在她十六歲生日這天,挺著頭部被槍擊後剛復原的身體,站上紐約聯合國講台。 (來源.愛米粒出版提供)
十六歲的你,在做什麼?多數孩子在這個年紀,不是努力讀書,就是談著小戀愛;但一個名叫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的少女,卻在她十六歲生日這天,挺著頭部被槍擊後剛復原的身體,站上紐約聯合國講台(見上圖),向各國約五百名的政治領袖,呼籲讓所有兒童都能有受教育的自由。
來自巴基斯坦的馬拉拉,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最大熱門,她也是該獎史上被提名者中最年輕的。和她競爭此獎的,有來自哥倫比亞的和平談判者、緬甸的民主改革人士,而馬拉拉卻僅是一位國中學生。
二○一二年十月九日,馬拉拉像平常一樣搭校車上課,一個戴著寬沿帽,拿著手帕掩蓋口鼻、長得像大學生的男子跳上車,命令式的問:「誰是馬拉拉?」沒有人開口,但好幾個女孩望向馬拉拉的方向,她是唯一沒有把臉包裹起來的女孩。
他舉起黑色柯爾特四十五型自動手槍,朝著馬拉拉開了三槍。第一槍射穿了她的左眼眶,子彈從左耳射出。另外兩發子彈擊中了身邊的女孩。子彈從她左眼傷疤處射入後,停在她的左肩,差一毫釐就當場斃命。
凶手是來自「塔利班」(編按:Taliban,發源於阿富汗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組織,大部分成員是阿富汗難民營伊斯蘭學校的學生)的武裝分子,行凶的動機正是因為馬拉拉觸犯了塔利班的禁忌:她為自己與所有巴基斯坦女性,爭取受教育的權利。
這個來自巴基斯坦史瓦特山區的女孩,並沒有什麼顯赫家世。一九九七年出生時,家裡窮到無法到醫院生產,僅能請鄰居幫忙接生。她是家中第一個孩子,但她的降臨卻沒有歡樂聲。在這個國家,家裡生兒子,大家鳴槍慶祝,若生女兒,則都要被藏在布簾後,更遑論上課學習。
她所居住的史瓦特谷,是一個像天堂一般的高山國度,有著「東方瑞士」美譽,雖然距離巴基斯坦首都只有一百英里(約合一百六十一公里)遠,但感覺卻像是兩個不同國家。當地多山、多湖泊加上好空氣,成了「九一一事件」主謀、蓋達組織首領奧薩瑪.賓拉登藏匿最佳之處。隨著賓拉登藏身此處,二○○七年塔利班武裝分子,逐漸控制馬拉拉居住的這片山區,這年她才十歲。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