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如比利時、英國,還有大英國協的澳洲、紐西蘭等地的年輕人,在人生求學求事業的中間會自己放一年假期,這假期叫做「Gap Year」(翻為「空白年」),放假的年輕人則叫「Gapper」。一般認為,放一年假是學習世界,玩、休息、為後面的入社會作準備,從維基百科的字義,「Gap Year」幾乎等同於「在另一個國家打工遊學一年」,像澳洲就和19個國家區域有互相的打工遊學簽證計畫,我之前並不認同高中生、大學生應該「先放假再工作」,但周末英國出現一篇蠻有意思的小文章「如何利用Gap Year幫你自己脫穎而出」,教我一個新觀點。
這觀點不只用在學生,也可用在上班族身上,甚至用在所有對現階段不滿意,認為自己生涯正「卡住」的所有現代人身上!
為何?文章提出,「Gap Year」這種東西,在這愈來愈擁擠的世界中,其實有一種「不同化」(differentiation)的效果。為何「不同化」很重要?社會競爭下,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得和很多人一起比;現在,大家都知道怎麼寫履歷表了,大家用的字都差不多,每個人的自傳描述的都是小康家庭,父母開明,兄姐和睦,奮發向上,有心為這個產業打拚;每個人都長得差不多。
我們都以為自己有多特別,最後還是跟很多人被放在同一個籃子。徵才者所看到的名字永遠都是三個字,大家都是大學、研究所畢業,大家都有幾條經驗或幾個成就?於是,投履歷表,換工作,怎麼換都換不到一個很好的工作,你就會思考要再更上一層樓,考個證照、留個學,以為就會更好?但,考完了,留完了,往往又回到一種Deja Vu(似曾相識)的回到原點的感覺──再怎麼做,還是脫不了很多競爭者在身邊一起跑;就算自己已再上一層樓,耗去了幾年練功,好像也只多了幾個萬的月薪,那又怎樣,就憑這多出來的一點點就可一輩子?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很有可能你其實已經不差。這篇文章重點就在,一群「A學生」其實都已經相當有競爭力,就是這些人,反而特別需要「Gap Year」。
因為,現在他所需要的,不是再「更好」,而是「不同化」。他們的品質都已經達到社會的標準了,接下來就是要追求「不一樣」了。但,要如何「不同化」?我們知道,一個人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模樣」,大部份乃被環境所塑造,同一個環境就會塑造出差不多的人,如果留在現在的城市,留在現在的環境,留在現在的產業,容易被蒙蔽,不容易「不同化」,這時候,給自己放一年假的Gap Year就有這樣的效果,尤其是在這社會上,目前還並不是每人都勇敢給自己放一個「空白年」,你敢給自己一個空白年,做些不同的事,容易給雇主一個「跳出來」(stand out)的印象。
人生的際遇就是這樣,其實,只需要給一次「跳出來」印象,或許就得到可支撐整個人生的幸福!
所以,想不出如何超越別人?不如給自己放一個「空白年」;人生只需要成功一次,英國媒體是對的,用一年來得到這個「不同化」,實在值得。
-本文獲「Mr.6」授權轉載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Want something else to read? How about 'Grievous Censorship' By The Guardian: Israel, Gaza And The Termination Of Nafeez Ahmed'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