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昨舉辦論壇,由左至右依序為KPMG台灣所主席于紀隆、開發科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劉紹樑、華威國際合夥人暨營運長蔡士傑、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台北富邦銀行企業理財處資深副總經理陳恩光、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人林香君、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張明 輝、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提供 |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昨(26)日表示,具本土色彩的私募股權基金(PE)竄起,填補國際資金不足,用台灣人接觸台灣企業,更能讓PE達到輔助企業升級作用;他表示,台灣PE已經找出一條本土色彩的路,不需要像國際PE那樣要成目標對象的強勢大股東,也能在企業經營中發揮重要作用。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昨(26)日舉辦「2014台灣私募股權論壇—跨越鴻溝後的新黎明」。在「PE看台灣」圓桌論壇中,台北富邦銀行企業管理處資深副總陳恩光指出,台灣中小企業規模太小,對規模數十億美元的國際私募資金而言吸引力不足,但對本土PE來說,卻是很好的發展機會。
陳恩光分析,國際PE將快速獲利當作唯一目標,到期之前內部報酬率達到20%以上就立刻抽腿,絕不是以幫助企業為使命,使用的手段通常是多數股權投資,拿下目標對象的絕對經營權。因此,台灣企業主常把國際PE視為「禿鷹」,感興趣卻又抱持恐懼心態。
相較之下,本土PE的則較溫和,會做少數股權投資,且更知道如何跟董事會溝通,這是併購過程中最重要的條件。當台灣中小企業規模不足以吸引外資,反而是本土PE茁壯的大好機會。
黃日燦說,從企業面來看,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吸引許多PE投入,但隨著中國大陸企業市值過高,上漲空間有限,反倒是台灣企業紮實經營,反而成為PE合意的對象。目前台灣PE已找出一條本土色彩的路,用台灣人接觸台灣企業,不需要成為目標對象的強勢大股東,也能夠在企業經營中發揮重要作用。
黃日燦表示,產業升級關鍵機會是懂得把握機會、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現在金管會等主管機關的政策思維已經非常開放,期許台灣企業要有足夠成熟度,思考未來的方向,受挫時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在得到注目後膨脹過度。
華威國際合夥人蔡士傑則說,對PE而言,最大問題不是籌資,而是找出值得投資的標的,但無論本土或國際PE,都看出台灣企業間還有很多潛在的「鑽石」。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