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東張智為,一個只有台灣國內大學學歷的小工程師,他曾與蘋果、甲骨文交手,並完成八萬多項專利服務交易,只花七年時間,成績僅次全球最大專利交易公司。
宇東集團副總裁張智為憑著深厚的技術分析能力,甚至比客戶想得還要遠,將原本被視為壁紙的專利書,轉換成一張張鈔票。 (攝影者.程思迪)
一個只有國內大學學歷的台灣小工程師,如何打造出亞洲最大的專利服務公司?
他是張智為,專利服務公司宇東集團(Transpacific IP)副總裁。交大應用化學系畢業的他,沒念過一天MBA與法學院,卻能管理公司內部技術團隊與旗下八十多家律師事務所,協助宇東在短短七年內完成八萬多項專利服務與交易。這個數字僅次於全球最大專利交易公司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
世界一百強科技公司中,有超過五成是宇東的客戶,其中包含台灣半導體、IC設計與PC代工界的龍頭大廠。全球專利權威雜誌《知識資產管理》(IAM Magazine),稱宇東是「亞洲專利市場的拓荒者」、「亞洲最大的專利服務公司」。
不像高智、RPX等廠商只專注買賣市場,也不像大多數的專利蟑螂靠訴訟得利,宇東的業務範圍更廣,替客戶開發、評估、仲介、管理,挖掘出專利各種價值。
工研院有一半以上的專利發明,原本只是一張張貼在牆上的壁紙,在宇東的鑑價、仲介之後,轉化成高達上億元的有價資產。「他們知道怎麼讓專利發揮價值,」工研院技術移轉中心主任王本耀說。
「比起其他人,我們更像是專利界的房地產仲介商,」張智為說。一般專利市場上,買家就像玩大富翁一樣,靠專利收取高昂的過路費,然而這必須擁有充足的銀彈。像高智,從矽谷募了五十億美元,在市場上大肆搜購,才奠定今天的地位。
而規模只有高智八分之一不到的宇東,玩不起這樣的遊戲。為了生存,他們想出了各種不同的專利房地產模式。
第一招:賣「預售屋」
七年前嗅4G商機,先布局
例如「賣預售屋」。他不跟這些「大傢伙」們正面衝突,而是像一個地產開發商一樣,往源頭去搜尋未來可能會增值的地段。張智為早在二○○七年就開始主導宇東集團與數間香港知名大學的合作案,兩年間砸下新台幣近八千萬元,組建了一個具規模的4G專利組合,包含近百件發明。一般專利買賣業者,根本不會把錢投在還沒商品化的學校專利上,張智為的做法當時被許多業界人士笑,沒想到後來4G成為顯學,他把這棟預先蓋好的「房子」反手轉賣,獲利將近兩倍。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