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octech@flickr,CC BY 2.0
本文由日經BP社提供
對於海爾這家企業,日本究竟了解多少?
中國的1家電器廠商;從松下手中收購了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的廠商;在洗衣機和電冰箱領域連續五年保持世界佔有率第1的廠商。
提到海爾,筆者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這些內容。筆者在《日經商務週刊》3月17日刊封面專題《海爾》中,也是這樣介紹該公司的。
當然,對海爾的這些介紹一點沒錯。在為經濟雜誌撰寫日常報導時,這應該也是極其常規的說法。然而,即便《海爾》封面專題已經定稿,筆者依然覺得,對於“海爾是一家怎樣的企業”這個問題,應該給出的答案或許還有許多。海爾這家企業的本質特徵其實並不在於其業績和企業本身。
那麼,海爾的本質特徵究竟是什麼?筆者覺得,海爾集團的統帥——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這個人,才是這家企業的本質與特徵。
向松下學習經營方法
海爾其實是張瑞敏一手打造起來的企業。海爾的前身是一家冰箱廠,1984年,張瑞敏被派到這裡擔任廠長。當時,工廠虧損嚴重,工人偷盜工廠物資成風,冬天甚至會燒材料取暖,在生產線裏大小便也是常有的事。面對這樣的狀況,張瑞敏徹底整頓紀律,構築注重品質與服務的業務模式,沒用多久,就把這家工廠培養成了中國的代表性企業。
單是這種經營的手腕,就十分令人敬佩。聽說在創業之初,張瑞敏曾經徹底學習日本企業的經營方式,關於松下幸之助的著作幾乎讀遍。在日本,松下有著“經營之神”的美譽,但作為電器企業的創始人,張瑞敏的成就也毫不遜色。海爾採取的從開發製造產品的“上游”到以地區專賣店為代表的“下游”相容並包的商務模式,也與過去的松下電器產業如出一轍。
裝在胸袋裏的便箋
筆者在此介紹一下張瑞敏在兩個小時的採訪中的一些小細節。
在採訪過程中,張瑞敏的右手一直拿著鉛筆。筆者恐怕永遠不會忘記。每當我們提出問題,翻譯進行翻譯的時候,他的目光總是投向手中活頁夾裏的紙張上,在上面運筆如飛。這似乎並不是單純地記錄問題。在翻譯說完問題後,他並不立即回答,而是略微思考,整理好思路後再娓娓道來。這就是張瑞敏對話的模式。
採訪經營者的時候,筆者總是會帶上平時慣用的筆記本和圓珠筆。在與對方交談的過程中,既要盡可能抬頭聆聽以示尊敬,手上還要忙著做筆記。但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一位採訪者會對筆者的提問做筆記。
雖說在湧入大批記者的發佈會上也碰到過做筆記的情況。但這是因為發佈會講求效率,記者會同時拋出兩三個問題,所以要先把問題都記下來防止遺忘。在筆者的記憶裏,面對面的單獨採訪中還從來沒有遇到過對方記錄問題的先例。
不僅如此。在結束採訪後,張瑞敏把寫滿字的那張便箋折好,放進了西服的內袋。筆者不知道上面寫了些什麼,是我們的問題?還是在交流中浮現的創意?不管怎樣,張瑞敏是在仔細收好便箋後,才與我們一一握手告別的。
張瑞敏在採訪中說,“海爾是一家不斷學習的企業”。筆者覺得此言不假。至少可以說,只要張瑞敏還是一把手,海爾會如此。張瑞敏今年65歲,不僅在公司裏身居要職,還是中央候補委員。雖然身居高位,但對於我們的提問卻是像學生一樣,認真做筆記。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