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艋舺公園迴廊聚集許多遊民遮風避雨(上圖);只要氣溫低於十二度,北市就開設臨時避寒所(左圖),民間團體也會不定時提供熱食(右圖)。 記者王冠仁、陳瑞源/攝影 |
他的外套泛出油光,不知已穿了多久;頂著髒帽子,寒風中瑟縮鐵椅上。「他喔,坐一整天,從夏天坐到冬天。」一位萬華分局員警說,他大多數時間坐在椅上,如同入定老僧。
這位老遊民「住」在台北市康定路上公車站牌旁,公車站體是遮風避雨的「家」,鐵製候車椅是「床」。幸運的話,下車乘客與來往行人會給他食物與零錢,志工會送便當;倒楣時,被檢舉隨地大小便、亂丟垃圾,轄區員警會把他勸離。
員警驅趕 一跛一跛離開
面對驅趕,他總不發一語,拿起當作拐杖的雨傘,一跛一跛離開;但沒多久又回到公車亭繼續「入定」。他說姓劉,民國九年大陸山東出生,年輕從軍並隨政府來台,民國七十多年陸軍中尉退伍,沒有妻小。跨年夜前夕,劉老伯被強力寒流撂倒在地,所幸發現得早,送醫救治,出院後已由相關單位轉介至遊民收容所。
流浪悲歌 有一餐沒一餐
台北這座城市,總有一群沒有家的人,鋪著破紙箱窩在公園、地下道或車站角落,有一餐沒一餐,被稱作「街友」、「流浪漢」或「遊民」。 萬華地區有上百個遊民,每到冬天總有幾個像劉老伯一樣,因天冷不支倒地,甚至暴斃。
艋舺公園內流浪三年多的許姓遊民說,「在外生活」不比家裡,冬天快到就要「及早準備」。
入住避寒所 不需要證件
這晚,低溫十三度。「如果再冷一點,才可以去『那個所在』。」一位在艋舺公園生活的林姓遊民語帶失望。
「那個所在」,是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專門幫助遊民度過寒冬的避寒所,夜間氣溫低於攝氏十二度就會開設讓遊民過夜。入住避寒所不需任何條件、資格或證件。台北市社會局會根據氣象預報,提前一天到台北車站、艋舺公園等遊民常聚集的地點發放避寒所開設傳單,並逐一告知遊民這個消息。
林姓遊民說,「那個所在」會提供睡袋、睡墊,還有泡麵當消夜,早上有早餐吃,可洗澡、洗衣服,又能遮風避雨。
街友願意來 志工都歡迎
「只要他們願意來,我們都很歡迎。」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志工說,早期的避寒所十分寬闊,可以讓上百名遊民過夜,但後來附近居民不斷抗議、施壓,社會局只好另覓他處;目前避寒所可收容七十人,附近攤商、居民還算友善。
夜又深了,走過遊民們棲身迴廊,空酒瓶、便當盒隨意散落在昏暗燈光下;他們露宿在城市邊緣,等著無可預期的同情與施捨。一陣寒風吹來,呢喃哆嗦與夢話,不斷從遊民被窩裡傳出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