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kode@flickr, CC BY 2.0
我有位朋友的媽媽當托育保母,專門照顧四歲以下的嬰幼兒。他媽媽時常聽到許多家長說:「我小孩如何如何,真是太聰明/可愛/乖巧了!以後一定是個如何如何的人!」她只要聽到這種話,就會對這些家長說:「這位太太,你的小孩很普通,不要以為他/她很特別。」
我相信這些孩子可能都隱藏著某些天賦,這些天賦也許正如同他們父母所認知,但適當地潑這些家長冷水仍是件好事。她的觀點是:「這些小孩即使有這些天賦,但如果父母一直稱讚他們,他們反而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所以不想表現得更好。而多數小朋友其實都沒有什麼特殊天分,如果讓他們誤以為自己有天分,那更容易養成他們自我中心的壞脾氣,這些孩子也更不容易成長。」
把這個故事套在目前台灣的經濟與社會上,完全符合現況。這十年來,只要某些人事物在某些方面有些特殊表現,就立刻被封作「台灣之光」,例如幾位廚師、十來位運動員、數十群學生、幾場球賽。然而,平均一、兩個月就會誕生的這些新台灣之光,光芒往往無法維持太久就被其他的光輝取代,有趣的是,每誕生一個台灣之光就會開始有無數人要求政府必須要在這相關領域投注更多資源,並認為這就是台灣未來可行的方向──因為我們以為這些領域就是我們「獨特」之處。
除了這些光輝耀眼的個人以外,關於「獨特」的更大迷思可能來自於企業甚至產業。我們循著過去科技製造業曾經將近十年榮景的軌跡,認為我們在面板、太陽能、DRAM、LED等產業上能佔有關鍵零組件或者標準規格零組件的主要製造商地位;而華碩、宏碁、宏達電這些科技消費品品牌極盛時,我們又以為科技品牌就是台灣最完美的成功捷徑。
但這些「特別」之處,會不會只是一種自以為是?我們會不會根本只是像這些小孩的父母,被少數線索迷惑以至於忽略真正的關鍵特徵?
除了自然稟賦帶來的優勢之外,所謂的天賦其實是一種混雜價值觀、信念、思想以及生活型態的結果。例如一個對畫圖有天賦的孩子,可能表面上看起來畫圖的時間跟其他孩子並無兩樣,但事實上這個孩子可能不在畫畫的時候都還是不斷做著跟畫圖相關的事情,例如觀察各種色彩、形狀以及光影。除了少數人以外,我們口中的天賦極可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專注與努力所帶來的結果──時間終究是累積才華的關鍵。
★ 了解人生每一階段的理財需求,選對正確方法累積財富,遠比盲目投資獲利更重要...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