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教授與碩博士生,去年試射火箭,讓NASA專家也驚豔。他們的花費僅韓國四十分之一,技術卻做到世界一流,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計畫,一切源自四個教授的太空夢。
ARRC去年發射的火箭突破世界學術圈的紀錄,風光背後,卻是趕毒蛇、拔草、堆鵝鑾石等克難「創新」技法。 (來源.ARRC)
下午三點,一輛採蚵農人的柴油台車「噗、噗、噗」的,從堤防開向看不見邊的新竹香山濕地。一旁香腸攤的烤煙正旺,還有彈珠台、賣風箏。圍觀的大人小孩都很興奮,因為,車上載的是一具火箭。
這是「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以下簡稱ARRC)的火箭試射(flight test),發射台就架在一片蚵仔殼上。在彈塗魚、螃蟹、寄居蟹、當地群眾圍觀的驚呼聲中,火箭沖向天際。
整支幾乎全是台灣製
握關鍵技術,國際專家說讚
去年三月的屏東,三百公斤重、兩層樓高、直徑四十公分的火箭同樣順利發射、劃破太平洋上空。除了加裝的感應器之外,其他全部由台灣研發製造,核心技術全握在團隊手上。他們用極低的成本、全部自製的精神,讓全球太空專家驚豔。
團隊成員來自全台六所大學,跨工程、機械、資訊等領域的六位教授,率碩博士生共四十幾人。雖是「大叔與宅男」的雜牌軍組合,卻敢與許多國家機構競爭;他們與Google、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一樣,做著太空夢。
曾服務於美國太空總署(NASA),現任美國航空與航太協會委員、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的陳彥升指出,在各國同類型混合式火箭引擎的團隊中,ARRC「是國際上(學術界及工業界)最好的成果,」甚至已超越維京集團SpaceShipTwo的技術!「ARRC的技術突破已是該領域高度領先的地位,是混合式火箭推進科技發展很重要的一步。」現任維京銀河號技術顧問、美國太空總署與美國空軍合作專家卡拉貝佑古(Arif Karabeyoglu)說,他每年關注這支驚人隊伍,「他們去年三月的成功發射,證明了在如此貧乏的資源下,他們竟能操作複雜、困難的發射工作!」對此他大嘆不可思議。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