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妹妹剛學會走路,扶著她走出人生第一步的不是爸爸我,而是那大她三歲的姊姊,豆子。
其實一年多前,當知道二胎是女兒時,我們很緊張。
早在懷孕前,養育過兩個孩子的親友就常警告我們,親兄弟還算簡單,女生比較纖細,一旦姊妹吃起醋來是很可怕的。面對滿腦鬼主意的姐姐豆子,我們實在沒有把握她們倆感情會好。
為了讓素未謀面的姊妹倆有一個好的開始,從懷孕時我們就常跟豆子說媽媽要送她一個妹妹當禮物,那是陪伴她一生的最好朋友。而當妹妹真的如期待生出來之後,豆子再傻,也知道事情似乎沒有這麼單純?妹妹的到來,她再也不是唯一。
豆子其實算乖,與其說她不歡迎妹妹的到來,不如說她很恐懼。
我還記得妹妹剛回家時,她一度退回幼兒狀態。以為只要再含起奶嘴,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絕對疼愛與注目。當豆子含著奶嘴,期待著父母因此愛她,卻被嚴厲的要求「拿下來」,哭著問:為什麼妹妹可以,她卻不行?心裡充滿著「我不被愛了」的恐懼,這也是我跟太太的最大兩難。
是要讓豆子現在就長大,學習當個成熟的姊姊?
還是我們累一點,再給豆子一點時間適應?
我們最後決定讓豆子繼續當個小孩,
而這是一條很辛苦的路。
面對著「還是小孩」的豆子,當她假裝要踢妹妹時,我們不會斥責她,而是去阻止,並解釋這樣子妹妹會受傷。當豆子也跟妹妹一樣要吸奶嘴時,我們讓她吸,但規定她時間。而當豆子看到我跟妹妹玩「飛飛」時,雖然我的腰不好,也一樣要讓她玩兩下「飛飛」之後,再跟她講道理。
我們相信,面對一個怕自己不被愛而反彈的小孩,斥責只會讓她更加恐懼與受傷。如果我們要讓她愛妹妹,那我們必須先給她愛妹妹的原因。
我們用「包容」去消除豆子的「不安」,
我們用「付出」去換取豆子的「信賴」,
我們用「愛」去教豆子分享「愛」,
因為只有充滿愛的小孩,才有能力去理解愛,才能懂得去分享愛。
現在,豆子不會去欺負妹妹,不再吸奶嘴,看我跟妹妹玩「飛飛」,也會乖乖的在我旁邊,等著我跟她玩其他不傷害我腰的遊戲。
我不再跟豆子強調公平,因為她知道我愛她。而妹妹,真的變成了她的禮物,喜愛著疼她的姊姊,滿家爬著找姊姊玩。
妹妹常常爬去找姊姊玩,兩人變成真的好姊妹(攝影/John Tao)
現在,我可以很自豪的跟妹妹說「要愛妳的姊姊,是她扶持了妳的第一步。」
而妹妹,「妳真的要愛姊姊,因為爸爸媽媽愛妳是天性,但對姊姊來說,她則是分享了一半的世界給妳,這不容易,也是妳們姊妹倆的福氣。」
這是爸爸媽媽給妳們最好的禮物。
手足相愛的理由,從我們開始。
沒有甚麼要比看到手足感情好,更讓父母開心了(攝影/John Tao)
後記:
就算是成人,面對新進同屬性工作的同僚也會產生莫大的恐懼。我不認為小孩對新加入的手足包容與付出是「理所當然」的,那需要父母的輔導,鼓勵與時間。
爸媽不好當,我們常要小孩懂得愛、規矩、寬容、分享,但這代表著我們要先對她們保有我們要求的這些美德。
「愛的教育」不是一切的答案,但那是父母必須先去努力的方向。
用愛教愛,用寬容教寬容,用分享教分享。
這才是父母。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