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昨晚搭機返北京,登機前揮手致意表示,台灣是多元社會,但不同的聲音應考慮用什麼方式表達。 記者陳嘉寧/攝影 |
姿態與場地決定兩岸未來交流方向,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昨結束訪台傾聽之旅,除開啟溝通機制常態化外,也確立與地方政府交流不分黨派顏色,對台交流領域要擴大深入,且多聽少講多幹實事,其終極目標是讓「中國角色」生根台灣。
大陸各級政府機構繁多複雜,治國理政難逐一逐級下達交代,高層的「姿態」、參訪場地,即成落實政策的方向球;張志軍此行強調「不擾民、要傾聽」,可預見將是未來大陸各交流團來台的「態度」。
要傾聽什麼?張志軍訪台地點涵蓋托兒、托老、社區發展、中小企業、原住民、青年學生、宗教、漁港、農村等,顯示北京決定再擴大對台交流的範圍與力度,上述地點均是各級台辦耕耘的方向。
不擾民該如何拿捏?其思維即大陸常言,「如何統籌對內對外兩個大局」。以昨天陸方主動決定取消鹿港天后宮行程為例,天后宮是此行重要活動,但民眾抗議已造成寺方、警方與民眾困擾,權衡點在「以民為本」,寧可取消也不激化衝突。
地方政治是台灣政局的根本,張志軍造訪新北、台中與高雄等三大直轄市,就布局看,已落下三枚常來常往的善意棋子;造訪高雄市陳菊,則確立北京對與台灣的地方政府交流是「鼓勵」且不分顏色。
參訪點多面廣,是範圍與領域的戰術部署,造訪北中南三大直轄市,是主抓直轄市首長的戰略支柱合作,中共就是靠地方包圍中央起家,現是城市與農村一把抓。
中共全面深入台灣社會,終極目標當然是統一,中期目標是形塑影響力;亦即北京希望未來「中國因素」能像現在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力一樣,可左右台灣輿論民心方向,甚或在關鍵時刻成為「仲裁者」。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台的歷史性之旅,雖有三地點因抗議而臨時喊停,但瑕不掩瑜,可說圓滿,下次再來拜訪即可;其未來挑戰在,囿於社會制度背後價值差異,如何讓台灣民眾理解、認同中國因素的影響力。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