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Mobile01最新文章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Free national bestsellers for your eReader - Fiction, Nonfiction & more! Join 1.5 million book lovers now. Sign-up in under 10 seconds to get the free daily email.
From our sponsors
[Eric的單車日記] 夏日熱血經典 哈盆古道
May 22nd 2014, 14:38



原始的林木上附生著大型的台灣山蘇與書帶蕨,遮天蔽日,潮溼的空氣中洋溢著清新的芬多精,振奮人心。懷抱著敬畏與熱血、騎進漫天的歷史煙塵中,清澈的溪水依然流淌著淡淡的族群哀愁。我們血汗相挺、齊心克服了沿路的險阻,用人性的光輝點亮台灣亞馬遜的蠻荒。

高畫質原文請點擊哈盆古道
---------------------------------------------------------------------------

回到歷史的煙塵中

哈盆古道位於台北縣烏來鄉福山村和宜蘭縣員山鄉的交界處,「哈盆」是泰雅話,意指「兩條河流交匯之處」(另有一說是「開闊谷地」 ),哈盆自古便是泰雅族的傳統獵場,古道原是泰雅族狩獵、往返宜蘭的獵徑。日據時期,為了控制原住民,於1905年以獵徑為基礎建築隘勇線,並架上電網,由龜山發電廠供電。1931年,擴建為越嶺道,路基與路幅大幅提升,奠定了現今哈盆古道的基礎。越嶺道完成後,日本人便逼迫深山原住民集體遷村到沿線的區域,並設立駐在所,以便就近監控。

後來,為了伐木,越嶺道上曾架起了輕便軌道,沿途的柳杉林與零星的枕木都為這段伐木史留下了見證。哈盆古道沿著南勢溪往上游行,途中經過波露溪、露門溪而抵南勢溪源頭,這個區域是台灣少數低海拔原始闊葉林保存良好的地方,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態資源豐富,所以有「台灣亞馬遜」之稱。

哈盆古道的東端有兩條路徑,進入福山植物園、或哈盆自然保護區,都要申請才可以進入。即使撇開管制的問題,完整的哈盆越嶺仍然不適合大部分的單車族,古道中有多處陡峭的攀爬路段,這時單車不只是累贅,更平添許多危險。如果你也是把單車當作旅行的工具,那就騎到不能再騎為止吧?至於什麼是「不能再騎」呢?這可能因人而異,視技巧、危險容忍度、扛車忍受度與器材而定,當你覺得為何「車騎人」的時間大於「人騎車」的時間,也許就是該考慮折返的時後。

從古入口出發

為了多爭取在山林中的時間,一破曉我們就將單車上架,直趨烏來,車停烏來瀑布附近信賢的停車場,從信賢開始騎,可以避開新烏路上的車潮與壓迫,17公里的信福路(北107)不只是熱身,也是精彩絕倫的一道開胃菜。
決定從信賢開騎的另一個原因是:這裡是哈盆越嶺古道本來的起點,古道沿南勢溪的右岸往上游走,與我們騎的信福路隔著溪相對,這一段古道現今應該沒路跡了,我們只能隔著溪遙望。(參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哈盆越嶺古道與聚落研究報告書)。

如果要推薦新北市的單車路線,信福路一定會在我的名單中。信福路車流量少,路況良好,山明水秀、充滿大自然的靈氣,緩坡上下,剛好是新手入門後可以克服的難度。沿路有好幾個部落,他們與烏來、哈盆的歷史密不可分,其中的下盆部落更是1980年後才從哈盆集體牽村到現址。

瀑布是信福路的一大特色,多座瀑布型態各異,卻總引人駐足。大片的柳杉林,綠蔭蔽天、濃郁蔥蘢,令人流連。這條路線最大的賣點當然是壯麗的地形,一路山高水闊、孤峰絕岸,讓人熱血踩踏、驚嘆連連。(瀑布拍了這麼多次,當然要來點不一樣的,用動畫呈現果然比較有動感)

有些路,現在不騎,以後可能就沒機會了

卡拉莫基步道原是哈盆越嶺道的一部分,生態良好、動植物茂盛,步道起點位於福山村的福山一號橋旁(這裡原是卡拉莫基社舊址,所以因此命名),終點在哈盆產業道路終點附近、哈盆古道起點150公尺處,全程長度約2400公尺,起迄點落差約140公尺。

福山一號橋休息後,直接扛車進入卡拉莫基步道,千萬不要被一開始的陡梯嚇到,很快就會進入較平坦的步徑。步道前段緊臨溪谷,密林中的步徑落葉片片、流水潺潺,樹影天光、隨波蕩漾,不時的停下踏板,為這靜謐的山野留下微不足道的紀錄。

竹林是卡拉莫基的一大特色,許多路段都是竹林夾道、鬱鬱蔥蔥,山風徐徐催人醉,真想倒臥在鋪滿竹葉的路面,感受大地與山林的呼吸。騎行在竹林的綠色隧道中,雙輪壓過青脆的落葉,讓人驚呼,這真是唾手可得的絕佳越野路徑。

到了後段,穿越整片高聳入雲的杉木林,再進入充滿原始風味的熱帶叢林,宛如哈盆古道的縮小版。我們在一片竹林中,發現了數座坡坎,坡坎上是平台,但上面已無建物遺跡,只在坡坎邊找到一堆老酒瓶,推測原建物可能是利用杉木、竹子、芒草等材料建構,廢棄多年後已全部回歸自然了。哈盆越嶺道完成後,曾經設立多座駐在所,不知這是否就是其中一座駐在所?

農北烏006產業道路闢建後,哈盆古道有了新入口,但對單車客來說,卡拉莫基步道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前菜,這2.4公里的步道寬敞而平坦,充滿原住民色彩的護欄、枕木階梯、杉木窄橋,讓人感受到烏來鄉公所整建步道的用心,全程大約七成可騎,相對於哈盆的路況,卡拉莫基算是五星級的越嶺路了。

2013年3月再次拜訪時,卡拉莫基步道在0.7K處嚴重坍塌,已經無法通行了,2013年9月重訪哈盆,依然未見動工跡象,在地方政府財政拮据、觀光效益又不佳的情況下,修復之路遙遙無期。最近時常感嘆,有些路,現在不騎,以後可能就沒機會騎了。卡拉莫基,不知何時可以再見,但我慶幸,有幫你留下記錄。

在福山一號橋上往北勢溪右岸看,密林中隱約可見的紅色欄杆就是卡拉莫基步道。

卡拉莫基步道入口就在橋邊,一開始就先來一段下馬威,扛吧!我們也是有備而來。看Apollo,這次大折換小折,就是為了減輕扛車的負擔。

堅持一下,很快就進入五星級的路段路段了。

步道前段緊臨溪谷,落葉片片,流水潺潺,千里迢迢,就為尋這一味。

竹林夾道,山風徐徐催人醉。

動畫玩上癮了,再來一段。

大部分的遊客都留在烏來,往山裏跑的人都志在哈盆,坐冷板凳的卡拉莫基在靜謐中有一股脫俗的美。真想倒臥在鋪滿竹葉的路面,感受大地與山林的呼吸。

騎行在綠色隧道中,雙輪壓過柔軟又青脆的落葉路面,這真是唾手可得的五星級越野路徑。

窄橋與附生的蕨類植物

2013年3月再次拜訪時,此窄橋已毀於土石流,卡拉莫基步道前段只能通行到0.7K處,欲拜訪後段,只能從哈盆古道端進入了。

卡拉莫基步道中段會穿過一片小杉木林

大型的附生蕨類,宛如哈盆古道的縮小版。

發現東西了.....

有坡坎,這是過去開發的遺跡。

坡坎上有數座平台,但無建物遺跡了。

坡坎邊找到一堆老酒瓶,這可能是僅存的見證。

卡拉莫基步道後段又出現階梯上坡,不用猶豫,扛就對了。一路扛上哈盆古道150公尺處,往上到哈盆古道入口,哈盆產業道路的尾端,往右就是哈盆古道。

後花園的古道

大部分國家級的古道離都會區都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必須翻山越嶺才能到達中高海拔的登山口,而哈盆古道感覺就像在自家的大後花園,只要經過熟悉的烏來,不久就是福山村了。卡拉莫基步道入口海拔只有380公尺,哈盆古道新入口海拔也只有530公尺。相對於其他古道,哈盆算是最容易到達的古道了。

現今的哈盆古道入口位於農北烏006產業道路約2.7k處,從登山口進入後是一段長145公尺,落差達40公尺的陡坡,這是為了連結古道所建的水泥階梯,視覺上可能對體力較不足的車友形成障礙,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困難。

階梯結束後是三叉口,往右是卡拉莫基步道,往左是哈盆古道。取左,過小木橋,一開始的1.5K是最愜意的路段,除了一、兩處崩塌與小山澗外,其餘路面相對良好,可以享受林中馳騁的暢快。

1.5K後連續三百公尺,地形破碎,彷彿叢林的障礙賽,改採較省力的獨輪大法,推車越過障礙,必要時扛一下,在團隊的支持下不難撐過這一段。

2K處的柳杉林是全程最平坦的路段,傲然挺立的杉木就像衛兵一樣接受校閱,林道在盤根錯節的地面蜿蜒前進,往上看,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幽謐的氛圍令人屏息、不捨前進。

以杉木為背景,林道成了走秀舞台,車友們輪流當麻豆,一群人玩起了互拍的遊戲。


2.4K,過木橋。

2.9K需穿越一處較大的溪澗,扛車潦溪而過比較簡單,如果想維持乾燥,必須小心跳石前行。

3K後路面的狀況變化大,需集中注意力、判斷因應策略

3.4K有另一處下切溪澗,溪澗上的巨石需謹慎穿越,上攀處的木梯陡峭,長年潮溼易滑,更要小心通過。

(照片由Alan提供)

過溪,雖然要扛車,又濕滑,但有美麗的溪瀑可欣賞。就如人生,是得?是失?想開一點!那有得?那有失?

3.5K後又有一段破碎地形,交雜著倒木等障礙,有了前面的經驗,這段應該不難通過。

4K附近有一塊平坦地,自然成了休息的地方,地上有火堆餘燼,在山上活動的各路英雄都曾在這裡聚集。

4K後有一段平坦山徑,綠葉隨風搖曳的山徑上,秋陽撒落一地金黃,大家的精神又再度被振奮了起來。

4.5K後可騎的比率已低於五成,幾乎是車騎人,5K附近的大坍塌需下切波露溪,原來的哈盆越嶺道過坍塌處後方建有鐵線橋,可惜已無緣探訪。波露溪是午餐的好地方,如果不想繼續讓車騎,這裡是折返的好地點。

台灣的亞馬遜

進入哈盆古道後滿滿的醡醬草紫花夾道,接著是水鴨腳秋海棠把視線的底層染成一片綠海,廣葉鋸齒雙蓋蕨在森林底層稱王,朽木上一定可見腐生的真菌類。




從濃綠的森林中往上看,一棵棵巨木伸展著枝枒遮蔽了天光,一簇簇超大的台灣山蘇花就寄生在高聳的樹上,垂葉書帶蕨懸垂的葉片宛如樹精靈飄散在風中的綠髮。


哈盆地區環境潮濕多雨,是台灣稀有的原始天然闊葉林, 區內水源充沛,行進間經常可聽到潺潺的溪水聲,空曠處更不時可見南勢溪穿行在山谷間。因地形與植被構成不同的棲地,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系。蝴蝶與蛾到處飛舞,溪流附近可見青蛙與蟾蜍,豆娘喜歡停留在溪間的石塊上日光浴,機警的河烏也常常出來串門子。

蟬嘶蟲鳴不絕於耳,蜜蜂會在你停下來時繞圈子,樹冠層常常傳來灰喉山椒鳥尖細的「咻-咻」叫聲,但不容易找到它,在冬候鳥的季節,我曾在林中與虎鶇相遇。螞蝗則是最喜歡與人接觸的物種,放慢腳步,有時可發現長蛇在前方活動,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家園,台灣的亞馬遜森林。

第一次看到這種呈圓對生的葉子,不知道名稱,有研究的車友請指點一下。

你是我兄弟

哈盆古道上有多處崩塌及土石流,需要下切、過溪、上攀,多數路段狹窄又緊鄰陡峭山谷,一個判斷錯誤就有可能跌落山谷,最好結伴而行,沒有充足的把握,最好採行比較安全的方式通過。筆者曾在此古道上曾遇到三次夥伴跌落山谷,三次都是在行進間跌落,幸運的是,拜森林茂密之賜,跌落的車友都被植物擋住,沒有跌落太深,經過同行隊友的協助,人車都平安的回到古道上,繼續行程。

行進間不斷的觀察、判斷、選擇路徑通過或停車牽行,這是林道越野刺激又迷人的特點。與第一次拜訪古道相比較,再次拜訪時覺得可騎路段似乎增加了,應該是越野技能的提升、與器材的升級有助於克服路面的困難度,增加可騎的範圍,增進越野的樂趣。但更重要的是,再次拜訪時是一個九人團隊,大家一路互相照應、彼此打氣,比較困難的障礙都合力排除、接力通過,危險性降低了,體力消耗也減少了,團隊合作、肝膽相照的氛圍更激勵每個隊員,化成前進的動力。

原始蠻荒中的盛宴

如果你第一次騎山徑,可能會驚訝,古道上怎麼會有火堆餘燼?怎麼會有人在這麼易燃的地方生火?一路騎下來,發現的餘燼數目應該會讓你麻木了。或者,你會體認到,這只是另一種都市人不熟悉的生活型態。 火,對於在叢林中生活的部族是希望、歡樂、與溫暖的象徵。一座火堆,照亮了一夜的漆黑,人們在火堆旁取暖,在火堆旁享受蠻荒的盛宴。每次停駐在餘燼邊,我總是看到分享食物後隨著白煙昇華到空中的友誼。



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
我們當然不生明火,但我們帶了現代化的爐具,在波露溪畔,甘甜的溪水可以泡出最棒的茶、沖出最頂級的咖啡。單車族的夢幻料理一定不在藍帶主廚餐廳中,就在這裡 - 荒野中的盛宴,汗水帶來的食材,互相分享的午餐,團隊的情誼在茶香與咖啡香中相融在一起,這種上好的感受只能自行來體驗。

啜飲著現煮的野溪咖啡,大夥兒嚷著應該上甜點,想到我隨身攜帶的備用午茶點心-天然谷燕麥棒與大家分享,非油炸的飽滿燕麥粒粒分明,酥脆的口感吃起來健康無負擔,與蘋果的天然果香結合得恰到好處,讓人直呼過癮!密林天籟、流水淙淙、午茶點心,就像在天堂。

當然,餐後可以再來一段天然溪瀑SPA,一路的辛勞完全溶解在水中,全身舒爽,只是,不要誤了折返的時程了!

患難兄弟情!

地圖、路線、坡度圖、軌跡、航跡、拍照地點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ericchen.tw
Eric的單車日記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isoajkls 的頭像
    yisoajkls

    2016徵求年菜推薦網路訂購最紅的商家.年菜訂購?台北年菜外送餐廳推薦(年菜)?年菜.今年不想做年菜推薦,網路宅配哪一家好?

    yisoajk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