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tt @ PEK@flickr, CC BY-SA 2.0
當我抵達北京國際機場時,時間已經相當晚,航空公司的隊伍排得很長,我倒吸一口氣,幸好今天是坐商務艙。
排隊的時候,一直感覺右邊有個人在看我,轉過頭去,竟是老朋友熟悉的臉孔和爽朗的笑聲。
「哈哈,我一直在觀察你,你還是沒有變,總是那麼匆忙,人上了年紀,節奏要放慢點比較好。」
我的朋友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他搬到北京應該已超過一年了吧。
「最近如何?」我隨口問了他一句。
「好的不得了,待會到休息室我再慢慢告訴你。」
坦白說,這不是我預期的答案。當然這只是普通的寒暄,但如果在台灣,你大概會聽到「還不就是老樣子」,或是「糟糕透了」,頂多是「還過得去」,但不會像他,笑的眼睛瞇成一條線。
「項目很多,多到做不完,1年前我和太太達成協議,請她同意我到北京來,在台灣真的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你也知道,我那幾個投資都已經上軌道了。」
我的朋友相當靈活,人際關係又好,懂得利用大陸的「惠台政策」,整合資源與人脈。
「你一定要拿台灣最好的東西,才能和北京打交道。這幾個案子搞完,五年後我就可以退休了。」
「黃總,你相當有才氣,既有能力,又有理想,我沒有像你想的那麼遠,只是抓住機會就跟,但我給你一個建議,你應該重新分配你的時間,這裡一定要多一些。」
他講到了重點,給我的心帶來一陣刺痛,我無言以對。過去2年,我花了很多時間搭建兩岸的橋樑,但成效不彰,很多事情花了3倍的力氣,卻只有三分之一的成效。
1年以前,兩岸領導人還宣稱中國大陸和台灣正處於有史以來最佳關係,但一場學運卻證明這只是「國王的新衣」。與其說這是服貿所造成的,其實反映了兩岸經濟早已不在同一個級別,台灣是落後者。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