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ollegeDegrees360@Flickr , CC BY 2.0
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葛詹尼加 (Michael Gazzaniga) 宣稱21世紀為腦的世紀 (the century of the brain)。近年來,隨著腦造影研究的發展及心理學行為研究的重視,認知神經科學受到不同領域的推崇,大眾逐漸關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腦科學議題。乘著這股思潮,專業記者大衛‧麥瑞尼 (David McRaney) 於「任何人都會有的思考盲點」部落格探討人們的認知偏見、捷思與邏輯謬誤,並以心理學研究佐證,竄起了熱烈迴響,於去年集結成書。
別相信自己
大腦的發展應是帶領人類解決事情,但為什麼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仍有可能做錯決定呢?為什麼規劃好了減肥策略,卻還是克制不住眼前的甜點?為什麼去超市買東西,居然買了一堆本來沒有要買的物品?為什麼每件事情都那麼湊巧,難道是天註定?為什麼算命和占卜師那麼神準?
這些疑問都源自於我們太相信眼前的結果,而忘了盲點正在支配著我們的生活。大衛‧麥瑞尼一開始就引用心理學典範──〈沃森選擇題〉(Wason Selection Task)──考驗讀者的邏輯能力。
「牌的正面若是偶數,則反面一定是紅色。」
請問需要翻哪張牌 (最多兩張牌),才能確認上述的論證無誤。
你的答案是否是下列三種其中一呢?
(A) 翻開3號牌和紅色牌;(B) 翻開紅色牌;(C)翻開棕色牌
恭喜你!你的選擇與九成的讀者相同,卻是錯誤的!
正確的選擇應該是翻開8和翻開棕色 (仔細想想看吧!)。
同樣的問題,再問一次,這次加上了社會情境 (Social context),一樣是四張牌,題目是:
「法律規定21歲以上才能喝酒。」
這四張牌的一面寫著年紀、另一面寫著飲料品項,請問需要翻哪張牌,才能確定酒吧老闆沒有販賣酒品給未成年呢?
這次你應該答對了吧?正確答案是翻開19與啤酒 (Beer) 的牌。
〈沃森選擇題〉驗證「相同邏輯思考,可能造成不同的判斷表現」,顯示大腦的不客觀常常讓我們蒙受欺騙。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